波士頓和休士頓,雖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這可是兩座完全不同的城市,因許多人將休士頓視為文化沙漠,而波士頓則是美國歷史的發源地和文化藝術的重鎮。

波士頓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東北部,加上緯度偏高,一般人聽到它的第一反應通常是:冬天一定很冷。其實波士頓的冬季遠比北美內陸地區來的舒服,因它靠海的位置使它的溫度不至於降得太低,這次Kaiteri在二月底來到波士頓,在地上只有先前積的雪,走在這座古城的街道上,感覺其實還蠻不錯的,並不會很冷。



Paul Revere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。在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開戰的前夕,英國為了鎮壓波士頓日益嚴重的反抗情緒,決定派兵逮捕殖民兵領袖Sam Adams及John Hancock。因事前的情報指出英軍可能前進的路線有兩條:一是從海上,二是從陸地。殖民地的民兵相約以Old North Church的燈火為信號,若英軍從路上發動攻擊,就掛一盞燈,如果是從海上,則掛上兩盞燈。結果英軍由海上攻擊,當晚Old North Church的尖頂上就懸掛了兩盞燈。在那月黑風高的夜晚Paul Revere騎著快馬前往郊區通報英軍進攻的消息,沿路喊著:The British are coming! 而Paul Revere過去的家和Old North Church仍留存在波士頓的North End成為被保護的古蹟。



參觀完了歷史古蹟後,我們的肚子也餓了,North End是波士頓的小義大利區,既然來到小義大利當然要品嚐道地的義大利料理,我們隨意挑選了一家餐廳,除了義大利麵非常地道地好吃外,餐廳的員工都操著一口濃濃的義大利口音,讓人有種身處在義大利的錯覺。



從North End沿著「自由步道」(Freedom Trail)往市區走,又會經過好幾個重要的古蹟。首先會來到1713年建造的市政廳(Old State House),美國獨立宣言就是在二樓的陽台上所宣讀的。



離市政廳沒多遠就會來到舊南區集會所(Old South Meeting House)。雖然它稱為「集會所」,這棟建築物原為清教徒的禮拜堂,之後人民在這裡舉行的一些政治性集會導致獨立戰爭。當年著名的「波士頓傾茶事件」(Boston Tea Party)的抗議活動就是在這裡下令發動的。



在自由步道上還會經過這個銅像,咦!這個人好面熟噢,原來在美元的百元大鈔上看過他:就是在雷雨中放風箏的富蘭克林先生(Ben Franklin)。原來他也是波士頓土生土長的在地人。



身為美國最古老的城市,波士頓的街上也充滿了古意十足的建築,第一次來到美東的Teri走在路上覺得自己置身於歐洲而非美國,怎麼跟美國西岸的景色差那麼多?波士頓是一座所謂的walking city,可以想像漫步悠遊在其中是件多麼宜人的事。Back Bay及Beacon Hill都是觀賞不同時期建築的好地方,花上半天的時間穿梭在其中,就能有很幸福的感覺。



60層樓高的約翰漢考克大廈(John Hancock Tower)是波士頓最明顯的地標也是新英格蘭區最高的建築物,這是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在七零年代主導設計的,而隔著一條街就是在1877年所完工的古蹟「三一教堂」(Trinity Church)。大廈的玻璃外牆反映出三一教堂的影子,有種襯托、對照的特別效果,也不會搶走古蹟的風采。在大廈的頂樓原本有個展望台,但自從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就不再對外開放。



除了建築物之外,波士頓藝術博物館(Museum of Fine Arts)也加添了波士頓原本濃厚的文藝氣息。



花了半天的時間在這座全美排名三大博物館之一的美術館後,Kaiteri也變得稍有氣質了。



除了經典的莫內、雷諾瓦、高更的作品外,還能看到一些前衛藝術品。



擁有70餘所大專院校的波士頓也是個學術重鎮,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(Harvard University)、麻省理工學院(M.I.T.)以及蔣宋美玲曾就讀的衛斯里學院(Wellesley College)都是在波士頓區,令人感到這是座既古老又年輕的都市。



在感受人文氣息之餘,還是別忘了品嚐波士頓的美食~龍蝦。



Kai的弟弟也極力推薦波士頓的另一個名產:自製冰淇淋。我們來到位在劍橋Inman Square得過多項獎項的Christina's Homemade Ice Cream,發現在寒冬吃冰淇淋也別有一番風味。



參觀完古城之美後,Kaiteri就要前往緬因州滑雪囉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ite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